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心理与健康》 > 2004年第6期
编号:11081434
生命当真如此脆弱吗?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4年6月1日 《心理与健康》 2004年第6期
     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,我们体验到的种种感受可能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,既看到生命中脆弱的一面,也会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。

    编辑老师:

    您好!我是一名大学生,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彻底改变了。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学在夜里突发心脏病去世了。一个几天前还欢蹦乱跳,还和我们一起聊天、吃饭的鲜活生命,转眼间香消玉殒,这太令人难以相信了。我难过极了,同时也感到很恐慌,为此,我没敢去参加她的送别仪式。突发性心梗怎么会降临到如此年轻的生命上,这般令人猝不及防?!疾病恶魔让我感觉生命无常,原来死亡离我们会这么近,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。我担心厄运哪天会降落到我头上。我怎么才能走出被疾病笼罩的心理阴影?请您帮帮我。

    欣 宜

    欣宜同学:

    你好!看来,你是被这件事情吓坏了,你的情绪正处于恐惧、惊慌和悲伤之中。这是一种急性应激反应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反应会慢慢地减轻。因为你非常熟悉、关系又较密切的同学转瞬之间就被疾病夺去走了生命,你的震惊和痛苦是正常的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    通常,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都发病于中老年人,似乎离年轻人很遥远。但一些特殊的因素使它也可能发生在年轻人身上,但概率要小得多。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,我们体验到的种种感受可能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,既看到生命中脆弱的一面,也会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,懂得珍惜健康,学会保护自己。

    具体到你的恐慌,我想是好友的突然逝去唤起了你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。从群体角度分析,通常人们有各自的生活节律,能够凭经验判断和应对各种生活事件,以保持自己心身的平衡和宁静。但是在特殊情况下,事件的强烈程度或危害性会打破人们内心的平静,使人体验到不安。不同性格特点的人,对于相同的应激事件,反应是各不相同的。

    若从个体角度说,你的恐慌感可能与自身潜在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关系。如果你平日对自己的健康比较关注,处事相对谨慎,习惯于四平八稳的生活,一旦遇到突发生活事件时就会出现超强的情绪反应,从根本上说这种情绪反应源于人对死亡的恐惧。心理素质是出现超强情绪反应的基础。在某种诱因的诱导下,当事人的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自己的身体或精神的变化,其感觉就会越发强烈,越来越敏感,因而注意力也就越来越集中在一件事情上,或固定在身体或精神的某一方面。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精神交互作用,它是造成内心困惑的根源。

    对于你目前的情况,最好的办法是精神上尽可能地松弛一些。明白恐慌情绪并不可怕,它只是你内心存在不安全感的一种提示,是主观臆造的产物。接受恐慌感的存在,采取不对抗、不控制、不理睬的态度,把注意力转向有意义的事情上去,或许这种顺其自然的态度,能帮助你缓解情绪,而后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来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